雾化治疗之前,先学会处理并发症!
2017年01月16日
雾化治疗可缓解支气管痉挛,湿化气道,稀释痰液,因其药物作用直接、效果好,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。目前开展雾化治疗,包括中药雾化治疗的基层医疗场所不在少数,那么问题来了,雾化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?应该如何预防及处理?咱们一定得弄个明白。
雾化吸入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,过敏的原因与其他给药途径一致。
1. 雾化吸入过程中,患者出现喘息,或原有喘息症状加重。
2. 全身出现过敏性的红斑并伴全身的寒战(较少出现过敏性休克)。
1. 雾化吸入之前,切记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。
2. 雾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,出现临床症状时,马上终止雾化吸入。
3. 建立静脉通道,应用抗过敏药物,如地塞米松等。
4.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,如有休克,积极抗休克治疗。
1. 最常见的原因是雾化器消毒不严格,雾化治疗结束后没有将口含嘴(或面罩)、治疗罐及管道及时清洗和消毒。
2. 年老体弱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,较长时间用抗生素雾化吸入,可导致口腔的真菌感染。
1. 雾化器消毒不严格引起的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,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,肺部听诊有啰音,肺部X光片有炎症改变,痰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。
2. 如为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口腔感染,则多为真菌感染,舌头和口腔内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;患者自觉口腔疼痛,甚至拒绝进食。
1. 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,将雾化罐、口含嘴及管道用清水洗净,并用500PPM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。
2. 口含嘴专人专用,最好使用一次性口含嘴;氧气雾化治疗的雾化器专人专用,用后清洗,每天更换。
3. 如口腔真菌感染需注意口腔卫生,加强局部治疗,一般无需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:
① 用2%-4%碳酸氢钠溶液漱口,使口腔呈碱性,抑制真菌生长。
② 用2.5%制霉菌素甘油涂于患处,每日3-4次,有抑制真菌的作用。
4. 肺部感染者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。
1. 长期积聚在支气管内的黏稠分泌物因雾化吸入水后膨胀,使原来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堵塞。
2. 雾化吸入水分过多,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发生,导致了呼吸困难(见于儿童雾化引起的溺水反应)。
3. 雾化吸入时间较长使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,组织细胞代谢障碍,供给肌肉运动能量不足,呼吸肌容易疲劳,而雾化吸入又需要患者做深慢吸气快速呼气,增加了呼吸肌的负担。
4. 高密度均匀气雾颗粒可分布到末梢气道,若长时间吸入(超过20 min)可引起气道湿化过度或支气管痉挛。
5. 药物过敏或雾化药物刺激性大导致的支气管痉挛。
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、呼吸困难、不能平卧,口唇、颜面紫绀,表情痛苦,甚至烦躁、出汗等。
1. 选择合适的体位,嘱患者取半卧位,以使膈肌下降,静脉回心血量减少,肺淤血减轻,增加肺活量,以利于呼吸。
2. 帮助病人拍背,鼓励其咳嗽,必要时吸痰,促进痰液排出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3. 雾化过程中持续吸氧,以免血氧分压下降。
4. 控制雾化吸入时间。
5. 发生呼吸困难后立即停止雾化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。
1. 超声雾化吸入雾的冲力比空气中氧的冲力大,加上吸入气体含氧量低于正常呼吸时吸入气体氧含量,容易导致缺氧。
2. 超声雾化雾滴的温度低于体温,大量低温气体的刺激,使呼吸道痉挛进一步加重,导致缺氧。
3. 大量雾滴短时间内冲入气管,使气道阻力增大,呼吸变得浅促,呼吸末气道内呈正压,二氧化碳排出受阻,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。
4.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时,大量超声雾化不仅影响正常的氧气进入,也不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,加重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。
1. 胸闷、气短。
2. 呼吸浅快、皮肤黏膜发绀、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。
3. 血气分析示氧分压降低、二氧化碳分压升高。
1. 雾化吸入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。
2. 氧气雾化吸入时适当加温,避免因吸入低温气体引起呼吸道痉挛。
3. 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。
4. 婴幼儿雾化时雾量宜小,约成人的1/3~1/2,且以面罩吸入为佳。
5. 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时,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,加大氧流量,嘱患者深呼吸。
6.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,积极对症处理。
1. 雾量过大使整个呼吸道被占据,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而导致缺氧状态。
2. 大量低温气体突然刺激呼吸道,引起呼吸道痉挛,使有效通气量减少,加重缺氧而窒息。
3. 蛋白溶解酶的应用和气体湿度增加使气道内黏稠的痰液溶解和稀释,体积增大,如不能及时排出,可造成气道阻塞。
突然出现呼吸困难、皮肤及黏膜发绀,严重者可致呼吸、心搏骤停。
1. 使用抗菌药物或生物制剂雾化吸入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,雾化吸入过程中要严密观察、防止因过敏引起支气管痉挛。
2. 首次雾化或年老体弱者从小雾量开始,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雾量。
3. 超声雾化前将机器预热3分钟,氧气雾化吸入时可在雾化器外用热毛巾包裹,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。
4. 出现呼吸暂停应立即使用呼吸气囊加压给氧,心搏骤停者行心肺复苏。
1. 超声雾化吸入时吞入的大量气雾微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。
2. 气雾颗粒刺激迷走神经、膈神经,反射性或直接诱发膈肌痉挛。
俗称“打嗝”,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引起,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的特别声音。
1. 雾化吸入时雾量可适当调小。
2. 与患者交谈与治疗无关且引起情绪激动的话题,分散患者注意力,终止呃逆。
3. 快速饮冷水或刺激咽部,设法停止呃逆。
4. 经上述处理无效,可以使用氯丙嗪或甲氧氯普胺(胃复安)等药物治疗。
1. 患者对所吸入的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。
2. 原有哮喘的病入,吸入低温气体诱发支气管痉挛。
3. 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,因超声雾化气体氧含过较低,缺氧而导致病情加重。
雾化吸入过程中或雾化吸入停止后一段时间内,患者出现喘息或喘息加重,口唇、颜面发绀,听诊双肺有哮鸣音。
1. 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行雾化吸入时雾量不宜过大、时间不宜过长。
2. 雾化时雾化液适当加温。
3. 发生哮喘立即停止雾化吸入,取半坐卧位,予氧气吸入。
4. 保持呼吸道通畅,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。
5.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。
6. 经上述处理病情不能缓解、缺氧严重者,应予以气管插管、辅助通气。